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蛮族战皇

第33章 洛东之战

蛮族战皇 末家大少 5597 2022-08-14 01:00

  每个人都想作为好人,不愿意做人人唾弃的坏人。

  作为皇帝亦是一样。

  可是亲自执政的宋理宗他急功近利,以为自己有这机会和能力,拿到此刻空无一人驻守的河南几座大城,看起来时没有谁占领,空在哪里。

  其实他不知道,战争一结束,蒙古人就有立刻后撤和前进的举措。

  占领的地方很容易积累尸毒和瘟疫,导致军队染上恶疾。

  加上窝阔台此刻主力回兵,仅仅留下在黄河南边的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两支机动部队。

  是要处理他集团内部潜在的威胁和矛盾,那就是他的王权之争的对手,四弟拖雷。

  何况大战久后的蒙军粮草等军需,需要补给,他大军后退,更容易得到快速的给养。

  这不等于蒙古人不要河南山东以西的大片领地了。

  何况宋理宗不懂得什么叫唇亡齿寒。

  他亦不知道狡兔死,走狗烹的道理。

  他不听群臣的规劝,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,万民敬仰的九五之尊,他的话,就是天意......

  端平元年(1234年)五月,赵昀任命赵葵为主帅,全子才为先锋,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,正式下诏出兵河南。

  不久,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。随后向开封进发,七月五日,宋军进驻开封。

  全子才占领开封后,后方的后勤部门并没有及时运来粮草,这也是汉人军队一贯的作风导致。加上前面的黄河大堤溃洪。没有运粮的道路。

  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,贻误了战机。

  半个月后,赵葵这人又兵分两路,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。

  宋军到达洛阳,遭到蒙军伏击,损失惨重,狼狈撤回。

  留守东京的赵葵、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,加上粮饷不继,率军南归。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,赵昀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。

  这所谓的“端平入洛”的失败,使南宋损失惨重,数万精兵死于战火,投入的大量紧俏物资付诸流水,南宋国力更是受到严重的削弱。

  更重要的是,“端平入洛”之举。

  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正面借口,宋蒙战争自此全面爆发。

  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,而对这种局面,赵昀也不得不下罪己诏,检讨自己的过失,以安定人心。

  龙门之战惨败后,蒙古趁机逼近,前锋到洛阳城下扎寨。

  宋军无援无粮,而洛阳城大人少,守城也是不可能的。

  于是监军徐敏子决定趁着蒙军主力未到,突围回师。

  这时候的洛阳城宋军,一面袭击蒙军前锋掩护宋军主力的行动,一面于八月初一渡过洛河,背水列阵。

  八月初一,蒙古军率先发起攻势,多次冲击宋军阵营。宋军背水一战,显得作战士气异常顽强,屡次击退蒙古军。

  双方胜负相当。

  八月初二,蒙古军以步兵执盾牌前进,把宋军的阵势切断成三部分,再以骑兵冲击。

  宋军则以步兵大阵为依托,战至中午,杀敌400余,夺得盾牌300多面,再次击退蒙军的攻势。

  尽管宋军在正面战斗中不落下风,但这个时候他们实际已经断粮四天......,军事形势依然非常不妙。

  徐敏子认为东面蒙军是主力,于是率宋军向南方突围。蒙军探马知道宋军突围后,以骑射手在后面猛然追杀。

  宋军的绝大多数是步兵,其损失惨状不用细想也能知道,这些曾经勇敢战斗的汉人士兵,纷纷被杀死在逃跑的路上。

  当时的一批战将几乎全部战死,最后只有徐敏子带同300步兵,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,最终幸运地逃回宋军本部。

  所以英雄可以死,但是不能系饿着肚子,战斗厮杀四天,最终被这样的杀死......徐敏子也是逃跑的将军,但是他不跑亦能战么?有谁冒着生命危险,当时给他们这些勇士送去一个馒头的举手......

  或许因为战斗得如此悲壮,所以才有饥餐鞑虏肉,渴饮刀头血的说法。

  历史要是换我铁木真,我会带着士兵吃敌人的肉,来生喝他们的血,来把战争持续下去.....毕竟世人的眼里,蒙古人是野蛮人......

  宋军在洛阳溃败的消息传到汴京后,赵葵和全子才知道大事不好,商量了半天还是认为只有撤军才最保险。

  一旦蒙军主力闻讯南下,与在洛阳和河北的蒙古大军一旦合围,汴京宋军的下场可想而知。

  赵葵和全子才随即召集部队整装出发。

  由于在撤退之前,他们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,所以此前士兵们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,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往回走,很多胆小的士卒听到后面传令兵的马蹄声,以为是后面蒙古军队追赶来了,顿时人心大乱,其实这个时候蒙古大军只距离这里300公里,远远的还没有到。

  宋军在撤军途中极无纪律,致使后军溃散,全部军队攻城辎重遗弃在了中原路边。

  由于赵范在开战不久后,便自己反悔,宋军此次仅仅共出动6万人,结果是丧失近半、寸土未得。

  这无疑给了宋理宗一记十足的闷棍。

  他首先处理了主战官员与将领:赵葵、全子才官阶各削一秩。徐敏子因为战败逃跑削三秩、放罢。杨义等停职。(赵氏兄弟与全子才后来又回到宋蒙前线,犯下了比端平入洛时更大的错误。)又知道自己估计不足在先,只将史嵩之改职为刑部尚书。

  史嵩之这人不是军事将领,还是滚回司法部去了。

  其次,宋理宗知道这是很大的错误,于是下达罪己诏。

  他骂自己“朕以寡德”,承认“兵民之死战斗,户口之困流离,室庐靡村,胳相望,是皆明不能烛,德有未孚,上无以格天心,下无以定民志”。

  “托予小子不替上帝名,欲图绍复之功,岂期轻动于师干,反以激成于边祸,至延强敌,荐食神州。”

  “斩桑伐枣破屋流离之状,朕既不得见;慈父幼子寡妇哭泣之声,朕亦不得闻。”

  表示要“下诏以陈轮台之悔,益申儆于边防。”

  最后,宋理宗的对外态度由此发生了大的转变。

  端平入洛的事实失败,给了他执政格局以很沉重的打击。

  先前一度高涨的复国热情随之灰飞烟灭,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保守,并且贯穿在他之后的朝政中。

  这也是一种人无知的德行彰显。新官上任三把火,他烧了一把自己还扑灭了......

  宋孝宗虽然隆兴北伐失利,还是和虞允文念念不忘收复中原,在治理内政上也颇有作为。

  宋理宗则是这次挫折后完全整体崩溃,从此再也没有打起精神。

  所以他的前面事实急于冒进,和后面的拼死扑街、不想作为的两种态度,也是余之死、刘整之叛等等南宋灭亡的种子,也可以说系就是在宋理宗的后期埋下的。

  端平入洛后,宋蒙的联盟已经公开破裂。

  就在同年年底,蒙古使者王来到临安,谴责宋廷“败盟”。

  他其实可以声泪俱下的,向蒙古使臣说自己北宋王朝徽宗惨死的故事,来博取哪怕蒙古人内心一丝的同情和谅解,但是他这时候的勇气和明智,居然没有了......

  因为没有事实上的应对之策,所以他只能有接受灭顶之灾的可能。

  次年,窝阔台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。可以说,端平入洛是持续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的导火索。

  历史学家因此说,端平入洛是宋朝破坏盟约,引狼入室。

  由于南宋最终被蒙元灭亡,而宋蒙战争因为和谐被简化成了王朝更迭战争,这个荒唐的观点喧嚣一时。

  宋军进军河南势必会惹来蒙古人的问责,最后导致大祸。

  但这种意见有着一个隐含假设宋军不进军河南,蒙古人就不会来么?那么我们通过历史说真像......

  来看看蒙古人究竟是怎么做的。

  

  

  Ps:书友们,我是末家大少,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,支持小说下载、听书、零广告、多种阅读模式。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:dazhuzaiyuedu(长按三秒复制)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!

  

  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