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女生 幻想言情 女配在种田文苟住了

正文卷 第八十一章:标志

  山头开工之前,唐景云特意点了三个人出来。

  李大龙、李大虎和李代荷的公公王鹏识。

  一座山一个人,不用干活只监工指导,工钱还比别人多五文。

  其他人可就羡慕了,这和唐景云家交好就是好处多多。

  别人挥汗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躲在树荫底下,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行了。

  多轻松啊。

  唐景云听到这些言辞,暗自一笑。

  李大虎的父亲既是村长,又是村里的大夫,人还稳重,已经拿了个童生回来,威信自然不同别人,说话村里人都会听。

  王鹏识家里也是做着生意的,也要和一些商人打交道,见识也比村里人多些,在村子里说话也有些分量。

  至于李大龙,唐景云看中的就是他那有啥说啥的不怕得罪人的性子。

  安排完这些事,唐景云一时半会儿却还闲不下来。

  ---

  今天山头开工,王鹏识一早就起了,他妻子陈红梅看了看外面天色,都还没亮呢。

  “不再睡会儿?”

  王鹏识摇头,搓了把脸,道:“睡不着了,我去把菜地里的草拔一拔。”

  陈红梅也睡不着了,便也跟着穿衣起床,准备做早饭。

  今天王鹏识和王贯忠都要上工,听说要弄什么“打卡签到”。

  迟到就要扣工钱,可马虎不得。

  考虑到儿子要使力气,陈红梅额外给他煮了两个鸡蛋。

  陈红梅这两天可高兴了。

  因她家有头牛的关系,不忙的时候每天能挣几个路费钱,所以往年这个时候也还过得去。

  今年唐家买了山招工,她丈夫和儿子都去报名了。

  原先王鹏识是准备卖苦力的,结果没想到会被唐姑娘点成监工。

  她原本还担心丈夫的身体呢,现在是啥也不担心了。

  儿子虽然累点,但他人年轻,累就累点能赚钱就行。

  儿媳妇过几天也要去唐家做面脂。

  虽然工钱低点,但比往年在家带孩子强多了,风不吹雨不淋的。

  留她一个老婆子在家照顾两个孙子孙女,刚好给他们准备午饭。

  而且,田里就一点锄杂草的活计,她带着两个孩子就搞定了。

  陈红梅一边往灶肚扔柴,一边算着工钱。

  家里两个男人的工钱,一个是六十文一天,一个是六十五文一天。

  等儿媳妇也开始做活了后,家里一天就是一百六十五文的收入。

  一个月下来……

  一个月下来是多少来着?

  陈红梅不太会算数,想了好一会儿想得脑子疼都没想清楚。

  正愁着,听到院子里的动静,出来一看,是儿子王贯忠起来了,忙拉着王贯忠问。

  王贯忠伸着懒腰打着哈欠,嘴巴翕动一会儿,看着他老娘:“四两九百五十文。”

  陈红梅捂着胸口,眼睛闪着光。

  快五两的银子!

  哎哟,他们家一年都未必能攒下来这么多!

  真是想想心里就火热不已。

  吃过早饭,天才亮,村子里已经热闹起来了。

  今天大伙儿都起得挺早的。

  王家父子吃了饭,王鹏识带上赵大魁交给他的名册和笔墨,便开始往他们负责的那座山头走去。

  一路上,也有是在那边上工的。

  手里拿着锄头、铲子或者木棍、绳子都跟上来,热络地跟他打着招呼。

  到了指定的地点,居然还有比他们到的还早的,正蹲在那里聊天。

  见到他们,纷纷走过来,彼此打着招呼。

  人人脸上都写着满满的干劲儿。

  等了一会儿。

  王鹏识看了看时辰,已经差不多了。人也差不多到齐,便翻开册子开始点名。

  “李富贵。”

  “在。”

  “刘大力。”

  “诶!这儿呢!”

  “王二柱。”

  “在,我在!”

  名册是唐景云托村里会写字的人写的。

  点到名,人也在的,王鹏识就用毛笔在后面打个勾。

  没到的就先不打。

  如果迟到就打个圆,如果当天没来,就打个叉。

  点完名后,就开始整理山地。

  从山脚起,草根拔起来晒干,碎石整理出来。

  要么垒边界,要么铺山路。

  山上的树,该砍的砍,该留的留,这些会有监工指导具体怎么做。

  如火如荼地忙了好几天,山脚下的平地才都整理了出来。

  农庄那边调来的一批施工小队也到了。

  青砖、青瓦、泥沙运进村,晾干的木头也从村外买回来。

  来的人多,没几天几座瓦房眼看着就要在山脚下立起来了。

  而唐景云这个时候,正在和人谈生意。

  赤焰花、驱兽草的粉末,以及做的几种面脂,都需要装的东西。

  她之前建了窑口烧青砖和红砖,这些只是技术比较低的东西,随便烧烧,也能够烧出来。

  但是,瓷器则不同,本来在古代瓷器就比较贵,再加之技术上的垄断,总共也没有多少珍惜瓷器流露出来。

  唐景云自己去烧那瓷器,也得一步一步的来。

  她只知道方法,但是不知道配比,不知道火候,甚至连烧多久都不知道,还不如跟这个时代的瓷器窑口合作。

  唐景云比较心怡之前赵娘子拿出来的那种小巧玲珑的白瓷盒子。

  她需要的量多,与人建立长期的合作最好。

  于是几方打听,唐景云还特意去问了种子店的掌柜,才打听到一家信誉比较好的私人窑口。

  窑口在一个村子里,这个村子几乎所有村民都已烧窑为生。

  为了保证瓷器在运出的途中最大程度的完好,这个村子还自掏腰包,将村子去往镇上的这条路铺平。

  虽达不到现代柏油路那般,但下雨天是绝对不愁无处下脚的。

  窑口的负责人姓申,唐景云称其申老板。

  申老板这个窑口,产出的瓷器也不是什么多上等的。

  面对的也是比较大众的客户,原因还是他们窑口的技术不太行,烧不出好的瓷器。

  唐景云是客户,申老板接待了他,了解到唐景云的需求后,便答应和他合作。

  不过在签契约付订金之前,唐景云还有个额外的要求。

  瓷盒为扁圆形,盒身一边绘制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,一边绘制产品名称,还有售货地址等。

  盒盖上,唐景云的要求是还要添上一朵赤焰花的花朵标志,花朵下方加“唐氏”两个字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